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技法 >> 技法库 >> 水彩
      分享到:

      补色和补色对比规律

        作者:核实中..2010-01-08 16:40:45 来源:网络

        四、补色和补色对比规律
        按照习惯说法,如三原色中的一个原色与另外二个原色合成的间色,称为补色(余色),是补足三原色的意思(“补”、“余”二字源于几何学中的“补角”、“余角”)。凡是可以补足三原色的二个颜色,都是补色。色彩中互为补色的颜色有无数对。在色轮上,处于直径方向(处于180度)的二个颜色都是补色。在十二色轮上可以找到六对,在二十四色色轮上可以找到十二对。最基本的三对补色则是:
        红——绿
        黄——紫
        蓝(青)——橙。
        当补色混合时(等于是三原色相混合),得到的是黑灰色。当补色并列时则产生强烈的对比。补色对比是色彩对比中的核心,对研究色彩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补色对比的一般规律有如下数条:
        两色并置(同时对比),如果是补色,便产生强烈对比,各自突出自己的色相。如红、绿二色并列,红色显得更红(更饱和),绿色也显得更绿。如果这二色不是补色,便各自向其补色方向变化。例如红、黄二色并列,黄显得带绿味,红显得带紫味。
        上述这种对比现象又在二色交接处最为明显,称为“边界对比”例如二大色块拼接成的地毯,在二色交界处会显得不大平整。为了打破这种边界对比现象,地毯设计时往往在两在色块交接处,用线条、小色块加以间隔。
        先后看两色(连续对比),其规律与同时对比相同,例如在注视红色后再接着看绿色时,绿色在一个短时期内会显得更绿。再如先注视红色后再接着看黄色时,黄色会带上黄绿倾向。
        在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亮部和暗部、受光处和阴影的色彩,呈补色关系的倾向(其程度如何要根据具体的光源、环境和对象的质地、固有色来决定)。在浅色物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也与光源色的冷暖倾向强弱有关,色彩倾向强,表现就更明显。例如,在晚霞照耀下的物体,受光面呈橙黄倾向,其背光面便带有青紫灰的倾向。此外,还与色彩面积的大小有关,大面积色对小块色的影响更大。
        补色对比和色彩的冷暖对比是一致的。冷暖对比更多地从色彩感觉上帮助我们观察、表现色彩。补色对比则在色彩的具倾向上指出了色彩关系。补色对比规律在绘画上是普遍起作用和广泛应用的一条重要的色彩规律。但在应用时也要根据具体对象作具体分析,要考虑到构成对象色彩关系的各种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补色对比规律中所指的补色,目前各种色彩学著述中,都是指颜料三原色所构成的补色系统(但又不十分统一由于在具体确定三个原色时有差别)。这是值得商榷的。下面提出一种不同的看法,较能合理地确定补色、解释补色对比现象,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参考。
        补色对比现象是一种视觉生理现象,是视觉生理上要求平衡的原因造成的——色觉生理系统的感红、感绿、感蓝三视色素的兴奋状态基本相同。一旦失去平衡时,即某一视色素受刺激而兴奋(也就是看到某一种颜色),其它两视色素合成的颜色(正是看到的颜色补色),便跃跃欲试,要求得到表现:例如,见到红色时(即感红视色素受刺激而兴奋),眼睛便会自然地求其补色蓝绿色(即被抑制的感绿、感蓝二视色素所合成的颜色)。再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夏天我们戴上一付墨绿镜子时,眼前景物便染上了一层暗青绿色。这是由于有色眼镜只允许暗青绿色光通过,主要使感绿视色素受刺激而兴奋,而感红视色素和感蓝视色素基本上处于被抑制的结果。当我们突然取下墨绿镜时,刹那间眼前景物都变成了淡水红色。这是由于感绿视色素兴奋较久而疲劳,相反被抑制的感红视色素和感蓝视色素由于墨镜的取走而获得解放,处于反常的兴奋状态的结果。淡水红色基本上是感红视色素、感蓝视色素所合成的颜色,与开始时看到的暗青绿色,正是补色关系。过了一会儿,感绿视色素由疲劳而恢复正常。感红视色素、感蓝视色素的反常兴奋状态消失,三视色素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于是淡水红色消失,我们看到了景物在白光下的正常色彩。这就是著名的视觉残像的生理过程,也就是补色生成的原理。同样可以用来解释上述各种补色对比现象。
        以上说明了色彩的补色对比现象是视觉生理原因造成的,其所指的补色是色觉三原色所构成的补色。因此,长期以来按照颜料三原色的补色来解释色彩的补色对比现象,或在绘画中运用补色对比规律时,采用颜料三原色所构成的补色系统,显然是不适当的,应当予以修正。

      More 名人堂
        More 美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299(s)   9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